|
|
线上跨度:3,4,5,7
组选:114 1许知夏在整理老家阁楼时,又翻出了一个蒙着灰的木匣,匣子里装着几捆泛黄的蚕种纸,纸角印着“江南蚕种场”的红字,还有一把竹制的蚕筷,筷头磨得光滑,是奶奶当年喂蚕用的。她拿着蚕筷去镇上的蚕桑合作社,如今合作社改成了蚕桑文化体验馆,负责人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,叫周明,是老银匠周老板的孙子。周明看到蚕筷,眼睛一亮:“这是林阿禾阿姨的吧?我爷爷常说,她用这把蚕筷喂蚕,动作又轻又快,蚕宝宝从来不会被碰伤。”许知夏把蚕种纸和蚕筷留在体验馆展出,周明特意在旁边立了块牌子,写着“林阿禾的养蚕工具——1940年代江南蚕桑生活的见证”。28 146 148 166 178 227 229 236 239 247 266许知夏指尖抚过批注,忽然想起张桂兰老人说的,当年沈砚青为了改良蚕种,每天泡在合作社的蚕房里,林阿禾就陪着他记录,两人常常对着蚕宝宝讨论到深夜。她立刻给沈慕言打电话,沈慕言赶来后,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,看到一行沈砚青的小字:“阿禾注:此批蚕种可增产一成,待秋蚕时推广——愿不负桑田,不负你”,字迹比前面的记录轻了些,像是写的时候带着温柔的笑意。 277 337 338 346 347 367 448 489 669 689 699
|
|